憶兒時昆明年景
1 min read
作者/李淑英
每逢年節倍思親。我一生遺憾的是:為人子女,沒有對生我、育我的父母,盡到一天做子女的責任。更不要說孝道。流落異鄉五十年。思親思得淚如汗;念鄉念得滿頭霜。雖已開放探親,但子欲養而親不在。返鄉已無家可歸,無親可探。一切都隨著時代的動亂,蒙上歷史慘酷的傷痕。
時光飛逝,民國八十五年的最後一月,即將到來。在珍惜和期待中,憶起了六十年前故鄉──昆明──的年景。
生活在農業社會的昆明人,生活習俗,仍沉浸在傳統優美文化中,過著安詳誠樸,與世無爭、自得其樂的生活。中國人重視過年,一到臘月,莫不為迎接即將到來新春而忙。一年忙到頭的農人,在過年前忙著出售農產品、家畜、家禽為家人添置衣物,與開春後需用的農具、種子。商人忙著往返城鄉,使貨物加速流通,調節供需,多賺些應賺的錢。大小商店不僅貨色齊全,平時不易見到的各式各樣用具、衣物、食品、水果…充塞大街小巷。祥雲街地攤上擺滿了整隻、截割宣威火腿、醃肉。昭通橘子、黃果──柳橙──、乾柿餅、醃菜、醬。各地的蜂蜜、黃、白蠟、臭參。未加工的各種皮貨。羊市口是回教的集中市場。醃牛乾巴、醃雞、生鮮和煮的牛羊肉,散發著不同的氣味。文明新街更是人擠人。平時看不到的歡喜團──米花團──,堆得高高的,像假山樣,大的、中的、小的任君選擇,香圓、佛手、五色米乾蕎絲,數不清的各種乾果。黃澄澄的佛堂供具,金光四射。方的、圓的大理石(案桌)屏,景色天成,吸引了大堆的購買者和參觀者。溫潤的玉器飾品,稱羨和搶購的人都有。嚷嚷擾擾的增添了辦年貨的氣氛。
舂餌膾:是年貨應景之一,最窮的人家,也要準備餌膾過年用。餌膾是用上好白米浸泡後,用大木甑蒸到七分熟,放到石碓裡去舂。通常需三人:兩人併列,很有默契的同時用內方腳踩,放石碓踏板,石碓發出哄──咚、哄──咚的聲音;另一人則位於石臼邊,非常敏捷的用手翻摟石臼中的米──餌膾半成品。有一種節拍感的合作精神。待翻摟感到細軟滑膩時,則交給臂力好的師傅,搓揉成約尺長、三四寸寬、二三寸厚的筒狀。集體放在不通風的大櫃中,裹以厚布,或覆實以青松針,以免龜裂或乾燥,食用時,截片、截絲、蒸、煮、炒、烤,甜、鹹,任君選用,肉絲、雞絲、燜雞、鱔魚、螺絲餌膾,莫不口香四縊。
送灶:臘月廿三送灶神,又稱迎小年。在廿一、廿二這兩天。合香樓、翠香樓、吉慶祥…等糕餅店,排滿了買灶糖的人。說起灶糖可也令人懷念。幾種糖裝在大盒裡,堆得高高的。有芝麻糖、核桃糕、玉片糕、軟糖、丁丁糖、竹節糖、松子糖…等。芝麻糖、核桃糕則是我最愛的。晚飯後糖排列在灶神前,紅燭高燒,香煙裊裊,小孩子跪在媽媽的後面,聽媽媽向灶君祈檮:「請灶君公公上天多說好話,小孩子們不懂事,請多包含。」也跟著媽媽祭拜。
送米票給孤苦無依的人:在昆明市?平日是看不到乞丐的,他們都被集中在老人房,而每月的初二、十六、端午、中秋、以及過小年一直到除夕晚上,各城門口、公園門口,都有乞丐簇集。則是由老人房放出來乞討的。每年的小年晚飯後,父親便派我到大南門近日公園發米票給孤苦無依和貧苦的人,原則上是僅發給殘障和年紀大的老人,和骨瘦如柴的小孩。我和二妹總是先繞行近日公園一圈,計算要發的人數與米票,不能剩下米票回去,實在不夠,則回家找帳房拿夠米票後一齊個別發給。
大掃除:昆明一年有三次大掃除,年前的大掃除是最徹底的,佛堂上的供具、廚具、床舖、被褥、箱櫃、衣服,全部都得清洗,所以也是費時較久的,端午節的大掃除以清掃牆壁、地面、噴灑雄黃酒為主。
火把節──六月廿四日──的大掃除不僅要清潔屋內、室外。還要用火把──酒松香以取火勢──飄過地面及陰暗角落以滅蚊蠅、跳蚤、臭蟲。
鋪青松毛(針葉):臘月廿七、八、九。鄉下農民用車載、驢馱、肩擔、背兜揹著青松毛在街上叫賣:「青松毛啦!來!」空氣中那種清香味兒,好似到了松林內的感覺。我家佛堂前,客廳地上鋪著厚厚的一層松毛,濃郁的香氣,增添了年的喜悅。小孩子樂的在上面翻筋斗、打滾,玩的好開心。
除夕:家家戶戶忙著張燈掛彩,貼門神,對聯、上供、辭歲、拜祖先。豐盛的年夜飯,滿街的爆竹聲,好一幅年景圖。長輩選好時辰迎歲之後,晚輩順序向長輩拜年。一個個的紅包遞到手裡;勉勵和祝福的話聽到耳裡。同輩間互相的戲謔,滿屋子的喜悅歡鬧。守歲的娛樂,則是耍家撻子、麻將、紙牌、天九、撲克,單雙都可出籠,贏到長輩的錢,最開心了,不用還回去。
年初一的街景:無論老小都穿戴整齊,恭喜發財之聲,此起彼落,小販叫賣聲,隨處都是鬧哄哄的歡樂景象。吹砰咚:一種小孩玩具,葫蘆形,中空透明體。用嘴對著葫蘆把兒,一吹、一吸發出砰咚砰咚的清脆聲音。稍用力吹即崩炸。見──聽著的人會拍手呼叫:「砰咚!砰咚!即時買來即時送!」吹炸了不再買的小孩是少之又少的。
倒糖人:濃濃的糖汁裝在小壺內。倒糖人的師傅以靈活的巧手,在白鐵板上倒出各朝各代,各式各樣的英雄人物,既可欣賞,又可吃,是小孩的最愛。
捏麵人:各種顏色的麵團、竹籤,在捏麵師傅的手裡,捏出唯妙唯肖的各式人物,毛髮衣著均現,栩栩如生,小男孩喜歡孫悟空、關公,女孩子喜歡天女散花、母揹子、賣剪紙花樣,揹背兜拿篾箥的大媽,一面走一面叫著!紙花樣!來!有人要買,即隨處停下,放下背兜,掏出各式各樣的紙花樣盛在篾箥裡,任由購買的人──青、少女挑選,花樣不夠,便當場動剪刀,或由顧客指定花樣。一停下,很快就圍上好幾層人,當然也有湊熱鬧的男孩子。花樣通常用在繡枕頭、門簾額、圍腰、肚兜、嬰兒帽、女鞋、男拖鞋、襪後跟。
人潮最多的地方:文廟內及其附近,是人擠人的地方,平時文廟內陳列的文物,便很吸引人,過年增添了不少表演:說書的、彈道情的、耍把式的、變魔術的、看相測字的、打花鼓的、唱花燈的,各種傳統技藝都有,加上小吃攤賣蒸米糕的、炒栗子、炒松子、燒豆腐,各種景象引人興奮、留連。各種香味,牽動食指。
年初二拜財神:各商店無論開張與否,都要拜財神,一早便鞭炮響個不停,紙灰飛揚,香煙裊裊。送財神的,拜加官的,三三兩兩,逐戶討喜,雖惹人厭,但喜接受。
獅舞:兩廣會館的獅子,大多在九時以後出動,一行十多人,以鼓鑼導引,沿街舞行,見有放爆竹,燃燭焚香歡迎的,即停留向主人拜舞。通常主人拱手回禮,將紅包放入獅子口內。也有主人站在凳上、桌上,以手高舉紅包,讓舞者自取。只要不超過兩人高度,舞獅可輕易取得。我家寶善街店旁有電桿,店內工作人員用貨梯將大紅包掛在電桿上,舞獅搖頭伸腿,繞纏在電桿上,將大紅包吞下,掌聲、歡呼聲,與鼓鑼齊鳴,皆大歡喜。
隔壁金馬美術照像館是廣東人開的,為了製造驚險,掀起高潮,晒衣竹竿頭吊著大紅包。竹竿由二樓窗口伸出到電桿高處,紅包在電桿旁四五尺搖擺著。舞獅的兩人不僅要協力爬上電桿,還要保持有節奏的舞姿,難度很高,稍不慎即有掉落受傷的危險。圍觀的人群,瞪著大眼,仰著頭,緊緊盯著舞獅,除鑼鼓的點子外,一點聲息都沒有,當獅口咬著紅包時,轟然暴發出如雷的歡呼聲,鑼鼓昂揚的勝利點子,舞獅像靈貓一樣,沿電桿疾馳而下,環拜向觀眾致謝。
舞龍隊:入夜舞龍隊出現,人潮隨著龍隊波動。耍寶燈的引導龍翻滾環舞時,鞭炮、花筒、沖天花炮火花四溢,如繁星繽紛。鑼鼓聲、掌聲、炮聲、吆吼聲,充塞街道。
設香案、接龍頭,不是每一商店,或每戶人家都能辦的,必須接到龍隊賀帖的方有分,我家接龍頭香案設在同仁街店內。香案上放著大紅包,耍寶燈球的引導龍頭進入店內,龍頭向香案三點頭么耍寶燈球的說一些道賀的吉祥話,主人把大紅包放入龍口,龍頭三點頭,主人拱手三還禮,又是一些吉祥道賀的話,退到街中央,開始舞動翻滾。店內先生學徒撐著爆竹,拿著花筒,向舞動的龍隊跟隨施放。炮停花息,龍隊的領隊再到店內道謝,雙方客氣一番,主人必定說:「明年請早。」
兒時點滴記憶,聊供茶餘一哂。
【本文收錄於《雲南文獻》第26期;民國85年12月25日出版】
Powered by BetterDocs
留下一個回覆